商朝末年,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:西周领袖姬昌竟被迫吃下了自己的儿子。俗话说“虎毒不食子”,连猛虎都不会残害自己的后代,那么身为人君的姬昌,为何能忍下如此惨烈之事?这其中,隐藏着一段充满血泪的隐情。彼时,商纣王残暴无道,百姓苦不堪言。传言夜晚有冤魂游荡,哀声四起,甚至有血肉从天而落。无论这些传闻是真是假,却足以表现出纣王的荒淫与残酷,使得整个商朝人心惶惶,人人自危。
在这样的乱世之中,西周却有一位被百姓敬仰的领袖——西伯侯姬昌。他效仿祖先的礼法,推行仁政,爱护百姓,尊重贤才。对内,他大力发展农业,提倡“怀保小民”,使得百姓安居乐业;对外,他广招贤士,对投奔而来的有识之士礼遇有加,凡有才干者皆得任用。姬昌生活俭朴,不穿华服锦衣,时常与农人一同下田劳作,以身作则,赢得了百姓真心的拥护。正因为西周国力日渐强盛,才引起了纣王的疑忌与恐慌。听信谗言后,纣王怀疑姬昌有谋反之心,便将他囚禁在羑里。
展开剩余62%姬昌的长子伯邑考,是个性格敦厚仁孝的青年。他得知父亲被囚禁,忧心如焚,几乎彻夜难眠。为了救父,他不惜带着珍贵之物——七香车、醒酒毡以及白猿三宝,进献给纣王,以求换取父亲的自由。纣王见了宝物,心中大喜,原本已有意放人。然而,意外却在此时发生。纣王宠妃妲己对伯邑考生出了邪念,在黑夜之中企图逼迫他就范。但伯邑考为人正直,誓死不从。双方争执间,引来守卫。妲己恼羞成怒,竟反咬一口,诬陷伯邑考企图轻薄她。纣王闻言大怒,竟当场处死了这位孝子。
然而,妲己仍不解恨。她挑唆纣王说:“听闻姬昌能通天卜卦,不如试他一试。若真是神通,便会识破此事,留之必成后患;若是虚名,他必糊里糊涂吃下儿子之肉。”纣王觉得有理,便命人将伯邑考的尸体制成肉羹,送到姬昌面前。姬昌胸中早已知晓儿子的不幸,却不得不强忍泪水,含悲咽下。因为他清楚,一旦拒食,便会立即丧命,无法日后复仇。纣王见状大喜,认为姬昌不过凡夫俗子,虚有其名。最终,姬昌凭借智慧与隐忍,才得以获释。从踏出牢狱的那一刻起,他便暗自立誓,终有一日要讨伐纣王,拯救黎民于水火。
至于后世关于周文王子嗣的说法,《诗经·大雅·思齐》中有“则百斯男”的记载,许多人误以为姬昌真有百子。然而“百”在古代常用来泛指“多”,并非确数。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里记载得更为清楚:文王共有十子。长子即是伯邑考,次子便是后来推翻殷纣、建立周朝的武王姬发,其余八子分别是管叔鲜、周公旦、蔡叔度、曹叔振铎、蔡叔武、霍叔处、康叔封与冉季载。这十人后来在西周的建立与巩固中各有作为,成为历史上著名的“文王十子”。
这一段历史,既展现了纣王的残暴与妲己的心狠手辣,也体现出西伯侯姬昌的隐忍与智慧。他吞下血泪,忍辱负重,正是为了等待时机,最终掀开了改朝换代的序幕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